top of page

改善幼兒流涎的處理方法

 

流口水(流涎)與口肌發展的關係

如果兒童有過量的流口水情況,絕對不能被當成是正常發展的過程。幼兒在2歲前開始長出乳齒,這時期口肌能力正繼續發展時,家長通常只會察覺幼兒有少量流口水(這情況也可以稱為「口水從嘴邊輕微漏洩」)。當幼兒在2歲時長齊乳齒,流口水的情況應該會停止。

 

若孩子的衣服恆常被口水沾濕,我認為過多及異常的流口水情況已經出現。異常的流口水現象經常發生在有發展障礙的兒童身上(例:貓叫綜合症(cri-du-chat syndrome)、唐氏綜合症、大腦麻痺等症狀);若發現兒童有過度流口水的情況,最理想的是盡早(由0-2歲時期開始)為他們進行口肌感知-運動訓練。

 

在為有過度流口水的兒童提供協助時,家長及治療師需要考慮到四個口部功能的範疇,以下會分段列出各個範疇的內容:

 

  • 鼻腔、鼻竇及上呼吸道問題-

對於慣性流口水的兒童,鼻腔、鼻竇及上呼吸道問題是需要長期重視及關注。如果兒童慣用口腔呼吸,在很多方面而言也是不健康的,其中一個後果是會積聚大量口水在口腔內引致流涎。

 

那些未能運用鼻腔呼吸的兒童多數有呼吸道結構異常或敏感的問題,例如一個高而窄的上顎(位處口腔頂部)侵佔了鼻腔及鼻竇的區域,縮小了鼻腔空間範圍,變得更難以清除鼻腔的污洉。扁桃腺腫脹或肥大也是令上呼吸道阻塞的原因,因為敏感會引致上呼吸道腫脹,增加運用鼻腔呼吸的困難。

 

所以,若兒童有這樣的情況,尋求合適的專家幫助是十分重要的。耳鼻喉科醫生可以找出兒童鼻腔及鼻竇整體上的問題,牙齒矯正師或顎骨整形師可以協助顎骨擴展,當呼吸道問題已經被處理時,言語治療師可以協助兒童建立用鼻呼吸道呼吸的習慣。

 

除了剛才討論過的有關鼻腔、鼻竇及上呼吸道的情況,有一些有發展障礙的兒童(如患有貓叫綜合症)也普遍有下顎骨發育不良的情況,這也會影響呼吸道發展,因為下顎骨沒有適當地向前發育生長,所以兒童會有傾向運用口腔呼吸。

 

  • 口腔靜止時開合姿態

當兒童的鼻腔、鼻竇及上呼吸道問題已經被糾正,接下來要處理他們口部開合姿態的問題。我們最終期望可以建立兒童的嘴巴在休息狀態時有合上的習慣,及同時能運用鼻呼吸道進行呼吸。

 

兒童除了有下顎骨發育不良外,有些還有身體肌肉張力過低的問題,肌肉張力過低很多時也會引致肌肉力量薄弱。由於下顎骨有一定重量,需要肌肉能夠維持一定程度的力量以對抗地心吸力,進行對稱下顎骨肌肉訓練能夠協助增強力量、及建立口腔閉合的習慣。

 

以下顎骨肌肉力量增強的訓練理念,配合不同的訓練用具如咬牙膠棒及食物,父母可以運用12-15塊固體食物,引導兒童用臼齒有系統地咬嚼食物(每次用1邊牙齒、左右兩邊輪流咬合為1套訓、每天共做3套),以協助兒童鍛練下顎骨力量。當兒童的下顎骨力量已經足夠強壯以抗衡地心吸力,我會訓練兒童在靜止狀態時保持下顎閉合,這可以以各種的提示及身體協助方式加以輔助。下顎骨的訓練活動可以在家長與孩子進行輕鬆的親子活動時(如:一起看圖書)時加入,我鼓勵家長陪伴孩子一同練習。

 

  • 口腔感知

若兒童欠缺足夠的口部感知覺去感受積聚在口腔內的口水,系統化的口腔按摩是下一個處理流涎的訓練步驟,積聚在口腔內的口水通常會引起一個吞嚥反應動作。與其他按摩運動一樣,口部按摩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及感知覺,應用在肌肉張力過低或感知低敏的兒童身上特別有果效,家長可以在每天刷牙時加入囗部按摩練習。

 

  • 30秒一個吞嚥週期

我們在清醒時通常每隔30秒吞嚥一下(大約每天有2000個呑嚥動作),我們可以運用飲管或剪口杯教導兒童每隔30秒吞嚥一次。家長可以每天相隔一段固定時間,提醒孩子吞嚥以加強其吞嚥意識。若孩子能夠明白簡單指令,我們也可加上語言提示讓兒童明白。

 

評估兒童的吞嚥發展成熟度同樣重要,任何「吐舌」形式的吞嚥方式一定不及正常口腔吞嚥期的呑嚥方式那麼有效率(約1歲正常發展的兒童已能掌握)。吞嚥訓練加上talktools 的吸管治療訓練,可以改善「吐舌」的吞嚥情況,並同時提示兒童每隔30秒需要自行吞嚥口水。

 

若兒童未能建立恆常30秒吞口水的習慣,會增加胃酸倒流的風險,恆常的吞嚥動作有助減低胃酸倒流發生。胃酸倒流會影響上呼吸道的運作(影響鼻竇及中耳),因為胃酸倒流可以進入鼻呼吸道及鼻咽),所以胃酸倒流是流涎問題的延伸影響,兒科醫生及腸胃科醫生可以協助家長處理孩子的有關情況。

 

改善流涎的問題是需要系統性治療方法介入,我鼓勵家長們可以把口肌訓練融入至日常生活中,如刷牙時加入口肌按摩、在進餐時多使用飲管進飮,全方位改進兒童的能力。

 

以上文章翻譯自美國言語治療及餵食專家Diane Bahr 的訪問稿

(原文連結: http://www.agesandstages.net/qadetail.php?id=32 )

本文得作者同意翻譯為中文。歡迎轉載,但必須列明原作者出處及此文翻譯連結。

bottom of page